首页 宏观研究 正文

广发宏观:如何评估存款利率下调对经济的影响

扫码手机浏览

报告摘要:根据证券时报1的报道,多家国有大行近日将下调部分存款利率,涉及人民币、美元币种。其中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调降5个基点,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对此我们有以下理解:这是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起来后...

机构: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郭磊,钟林楠

报告摘要:
根据证券时报1的报道,多家国有大行近日将下调部分存款利率,涉及人民币、美元币种。其中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调降5 个基点,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 个基点。对此我们有以下理解:
这是2022 年4 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起来后的第四轮存款利率下调。按照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存款利率会参考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与1 年期LPR 柔性定价。今年2 月以来,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趋于下行,从2.9%降至2.7%附近,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具备合理的背景。
在2022 年4 月央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存款利率参考10 年国债和1 年期LPR 柔性定价之后,存款利率有过三轮下调。
第一轮是2022 年4 月,央行降准,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由于疫情影响明显下降,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地方金融机构下调了 1 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10BP。
第二轮是2022 年9 月,央行在8 月份降息,下调了MLF 利率10BP,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与1 年期LPR 下降,部分全国性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进调整。
第三轮是2023 年4 月,央行没有降准降息操作,中小银行跟进去年9 月国有大行补降存款利率;同时,央行也调整了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的上限。
今年6 月是第四轮,在央行没有降准也没有降息的情况下,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1 年期LPR 没有变化,央行引导国有大行下调了存款利率,属于新一轮的下调。
从调降幅度看,定期存款降幅要高于活期存款,我们理解,这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更有效的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银行息差压力。尽管2022 年以来,央行已经多次下调了存款利率,但从上市银行财报来看,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这里面很大程度是因为微观主体预期偏弱使存款结构变得更加定期化。本轮给予定期存款更大的降幅有利于缓解这一现象,推动存款负债成本更明显的下降;二是缩减实体部门资金空转套利空间。今年以来,在指标考核压力下,部分银行可能采用了“以价换量”的策略来增加信贷投放规模,部分优质企业面对的贷款利率要比定期存款利率更低,可能滋生空转套利现象,给予定期存款更大的降幅有助于缓解这一现象。
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为样本,它们在2021 年末的存款平均成本率为1.7%,在2022 年末的存款平均成本率为1.8%,提升了10BP。
从存款结构来看,五大行个人定期存款+公司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在2021 年末为47.58%,在2022 年末为50.91%,为2012 年以来新高,提升了3.3 个百分点。
从逻辑上讲,本轮存款利率非对称的下调会从两个路径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一是银行息差缓释后,银行利用盈利补充资本的能力提升,银行的资本约束会得到缓释,银行信贷供给的能力与积极性会提升;二是有助于打开实体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刺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2019 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2 曾指出,商业银行利润是其补充资本的重要手段,其利润约17%用于缴纳所得税,23%用于普通股股利分配,剩余的60%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稳定息差有利于稳定银行利润,提高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能力,进而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的能力与积极性。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利率具有双面性,它实质上既是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也是居民部门的资产收益。2022年以来,居民部门本身就已经处于资产收益偏低但债务利息成本偏高的环境中。今年4 月以来,中小行与大行的存款利率接连下调,居民资产收益率进一步下降;若后续债务付息成本没有跟进下调,那么居民部门用存款提前还贷去杠杆的意愿可能会阶段性偏高,进而影响地产与信贷的稳定性。
居民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包括股票、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与银行存款六个大类,这六个大类在2022 年的投资回报率,我们分别以万得全A 涨幅、中证股票基金指数涨幅、中证债券基金指数涨幅、中证货币基金指数涨幅、6 个月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年初)、工商银行1 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为代理变量。这里面表现最好的是银行理财,为3.24%,其余资产投资回报率都比较一般。
我们这里使用的理财投资回报率是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实际中的理财并不一定能够全部取得这一收益,如果以市场上常见的净值型产品来看,理财投资回报率在2022 年会更低,因为2022 年下半年债券市场曾经出现过流动性风险,较多理财出现了浮亏。
而在居民负债端,主要以房贷为主,我们以新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作为债务利息成本的代理变量,它在2022 年的均值为4.68%,要明显高于资产端可以投资的任何一类资产回报率。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更高,居民实际承担的债务利息成本可能会高于4.68%,资产回报率与债务付息成本率之间的差异会更大。
在债务成本率明显高于资产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居民部门的一个理性选择是“购回”高成本的债务。所以在2022 年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提前还贷现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商品住宅销售额与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之间巨大的差距中得到印证。
在2022 年,商品住宅销售总额大约是11.6 万亿元,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4800 亿元;上一次商品住宅销售总额处于11-12 万亿元这一量级是在2017 年,当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2.76 万亿元。
2023 年上半年,股票、股基、债基、货基、银行理财等资产的投资回报率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债务成本仍然是最高的一项,居民部门提前还贷现象依然偏多。
在这种情景下,存款利率的单边下调,会使居民部门资产端的投资回报率进一步下降,若债务成本没有跟进下调,那么居民部门提前还贷现象会进一步加重。
逻辑上的推论就是,后续LPR 尤其是5 年期LPR 报价是否会跟进下调,以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稳定居民部门的预期将是一个关键。这也是LPR 机制的灵活性所在。今年房地产价格处于同比负增长的周期区间,我们以70 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作为房价的代理变量,实际房贷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房价同比)与30 城商品房成交面积有极好的负相关性,而它在今年一季度末仍处于6%附近的经验高位。基于稳定地产市场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的目标,名义房贷利率与价格周期同步调整具备政策合理性。
从央行披露的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来看,从2021 年四季度至今,房贷利率已经下降了5 个季度,降幅接近150BP,但地产销售面积并没有明显起色,似乎房贷利率的下降并没有太大作用。
但地产销售面积毕竟是实际变量,如果我们要与其对应,房贷利率也应该调整为实际房贷利率。由于居民借贷是用于购房,所以我们在调整房贷利率时,应该扣除房价。我们以70 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作为房价的代理变量,最终获得实际房贷利率。
从近两年的变化来看,实际房贷利率在2021 年6 月份达到低点,为1.02%,此后逐步上升,在2022 年12 月达到这一轮上升周期的高点6.59%,然后在2023 年一季度下降至6.01%。这一变化轨迹与30 城商品房成交面积的变化截然相反。
对于债券而言,本轮存款利率下调仍属于负债端政策,影响偏正面。后续若央行继续在负债端发力,如降低MLF利率,则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可能进一步下行;但若政策后续转向资产端,比如单边降低LPR、加快专项债发行、推出新一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则10 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可能会转为上行。对于权益资产而言,市场是基本面预期的映射,4 月央行引导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后,万得全A 仍整体下行,表明只有负债端政策发力尚且不够;在这一轮国有大行存款利率下调后,后续资产端政策是否会跟进对权益市场同样也是一个关键。
核心假设风险:地产销售超预期好转使政策加码发力的必要性下降;政策定力超预期,LPR 没有跟进下调;海外宏观环境超预期,出口偏强使名义增长超预期;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金融条件快速改善,使海外宏观经济超预期好转。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