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研究 正文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政策+需求双轮驱动 充电桩行业风口有望来临

扫码手机浏览

国内政策持续加码刺激行业向好,下游需求释放有望带动配建高增。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 万辆,充电桩保有量为521 万台,车桩比2.5:1;若只考虑公共桩,车桩比仅7.29:1。随着未来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潜能逐步释放...

机构: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杨润思,林卓欣

国内政策持续加码刺激行业向好,下游需求释放有望带动配建高增。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 万辆,充电桩保有量为521 万台,车桩比2.5:1;若只考虑公共桩,车桩比仅7.29:1。随着未来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潜能逐步释放,预计充电基础设施配建将迎爆发式增长。我们预计,2025 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超540 亿元,2021-2025 年CAGR 为62%。根据工信部规划,2025 年国内车桩比将实现2:1,2030 年实现1:1。在下游市场需求+政策的双轮驱动下,充电桩布局正当时。
海外车桩比结构失衡,中国企业出海空间广阔。海外方面,欧、美充电桩配套存在明显缺口,车桩比居高不下。欧洲公共桩车桩比从2017 年的4.5 飞速攀升至2020 年的11.9,2022 年创历史新高达12.9,充电桩缺口不断增大。而美国充电桩配套设施更加滞后,2021 年车桩比超18.0。当前在政策驱动下,各国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步伐加快,海外需求有望显著放量。我们预计,2025 年欧洲/美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230/145 亿元,2021-2025 年CAGR 分别为48%/80%。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前景广阔。
直流桩未来增量空间可期,高压快充趋势势不可挡。国内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3 年4 月,国内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提升至202.5 万台,占充电桩总保有量33.2%。其中交、直流桩保有量比稳定在6:4 左右。国际视角下,欧洲/美国公共直流桩占比仅为19%/14%,远低于国内水平,其直流桩市场的配套增量空间不容忽视。我们认为,随着直流桩成本优化及需求演进,全球公共直流桩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大功率快充有望成为充电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电压快充有望成现阶段大功率快充的主流路线。
上游核心设备充电模块壁垒较高,中游充电桩整合制造百花齐放,下游运营端规模优势显著。充电模块为充电桩的“心脏”,2021 年国内市占率CR5 达72.0%,行业集中度较高。快充趋势下,充电模块具备更高的技术壁垒,竞争门槛也因此提升,我们认为具备大功率快充模块设计及生产的厂家有望在2023 年乘风而起。
中游充电桩设备市场竞争激烈,网内公司依托电网基础设施及央国企背景,在公共桩建设中具备竞争力;网外企业主要依赖电力设备制造母公司或一体化布局以提升竞争力。运营行业马太效应显著,整体呈现强者恒强局面,2023 年4 月,公共充电桩运营商CR5 约为69%。我们认为头部企业将受益于行业增长持续景气。
国内零部件、运营商和整桩端加快产品布局及出海。零部件端,我们建议关注拥有网内体系大客户及大功率核心模块自研自产技术的公司;整桩端建议关注一体化布局或率先出海卡位欧美市场的企业;运营端建议抓住“设备+运营”先发布局的公司。
1)零部件端,通合科技核心产品充电模块持续迭代,产品加速出海;英可瑞深耕电源行业多年,当前充电模块&充电桩双布局;永贵电器充电枪产品矩阵完善,领先布局液冷充电枪;沃尔核材产品加速出海,液冷充电枪已小批量销售;欧陆通成功拓展充电模块,第二增长曲线显现。
2)整桩制造端,盛弘股份自研模块实现一体化布局,切入BP 供应链出海加速;炬华科技充电桩产品布局丰富,欧美认证加速出海;道通科技240kW 以下充电桩均实现量产,且欧洲充电桩市场逐步放量,充电桩通过海外多国认证,产业化初步完成;绿能慧充已与国家电网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客户建立战略合作,海外充电桩市场开拓主要针对欧洲及东南亚市场。
3)运营商端,特锐德作为智能充电产品+运营提供商,运营龙头规模优势明显;万马股份充电桩业务已实现一体化布局,运营扩张将驱动业绩加速兑现。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零部件端的通合科技、欧陆通、沃尔核材、永贵电器、英可瑞;整桩端的盛弘股份、炬华科技、道通科技、绿能慧充;运营商端的特锐德、万马股份。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政策推进及落地不及预期;关键零部件供给不足或存在供应链风险;行业竞争加剧;模型测算风险。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