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正文

1-2月财政数据的背后:支出进度创新高 协同发力是重点

扫码手机浏览

核心观点1-2月财政数据出炉,支出进度创历史新高验证“前置发力保持支出强度”,收入较低凸显内需还未回升至常态水平。结合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我们重点提示关注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产业政策引领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将逐步形成产业政策驱动...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李超,张浩

核心观点
1-2 月财政数据出炉,支出进度创历史新高验证“前置发力保持支出强度”,收入较低凸显内需还未回升至常态水平。结合2023 年财政预算报告,我们重点提示关注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产业政策引领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将逐步形成产业政策驱动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的政策格局,我们提示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的财政货币配合新机制:1、再贷款资金继续强化支持制造业。2、PSL 为新市民公共基础设施及新基建提供资金支持。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内需还未回归常态,预计收入渐进修复2023 年1-2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42 亿元,同比下降1.2%,全国税收收入39412 亿元,同比下降3.4%;非税收入6230 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1-2 月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6.3%、-18.4%、11.4%和-4%。
内需还未回归常态,预计收入渐进修复。2023 年开年财政收入增速较低,我们认为主因在于内需仍处于渐进修复进程中,1-2 月,社零同比增长3.5%,地产投资同比-5.7%,出口人民币计价增速0.9%,受财政政策支撑的基建和受产业政策引导的制造业投资表现较强,疫后内需还未回归常态、修复仍需时间,此外由于2022 年税收征管力度加强带动税收收入提升,2022 年1-2 月的高基数对2023 年1-2 月收入负增长也有扰动。
结构层面,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表现较好,我们认为背后原因在于,本轮疫后修复,居民受收入预期不稳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影响,消费能力及意愿受限,超额储蓄也得以形成,企业部门相对受益更多,商务活动和企业经营的显著回暖,酒饮出行、复工开工等高频数据已有反映,有助于流转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回升。
展望后续,我们预计随着我国内需的逐步回升,叠加金税四期等大数据征税的利好,税收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同时后续消费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改善将有助于消费税和个税的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出强度历史新高,社保、卫生支出领先2023 年1-2 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898 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1-2 月结构层面支出较快的领域有,卫生健康同比增长23.2%,农林水同比增长11.4%,社保就业支出同比增长9.8%,文体传媒、节能环保和交通运输支出较慢,同比增速分别为-4.8%、-5%和-0.2%。
政策积极定调,财政前置发力。结合2022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及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决策层明确2023 年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支出强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23 年开年财政支出增速达到7%,高于5.6%的预算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达到了14.9%的预算支出进度,创21 世纪以来历史新高,较2022 年同期增长0.5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财政支出前置落实政策要求,符合预期,在经济逐步回升过程中,财政率先发力旨在发挥引领和杠杆作用,借以带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支出结构延续疫后特征。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来看,支出进度较快的是社保就业和卫生健康,分别达到19.8%和16.3%,城乡社区和教育紧随其后,达到15.5%和15.1%,其他领域的支出进度落后于整体支出进度。我们认为,2023 年开年的支出结构与过去三年较为接近,三重压力下政府“兜牢三保”的任务较重,保持较大规模的社保就业支出有较强必要性,2023 年财政预算安排超10 万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及大规模财政直达机制,目的也是在保障基层财力。卫生
健康支出较多符合疫情及疫情应对的相关花费,预计随着疫情因素扰动逐步下降,卫生健康的支出增速可能逐步放缓。
政府性基金:卖地收入仍弱,专项债发行较快2023 年1-2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965 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627 亿元,同比下降29%。2023 年1-2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493 亿元,同比下降1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7848 亿元,同比下降15.7%。
卖地收入仍弱,专项债发行较快。2023 年1-2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保持低迷特征,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还未回升至常态水平、仍处于修复进程,一系列呵护需求、补充流动性、稳定预期和权益补充的政策措施有序进行,年初以来房地产销售及价格已有一定修复特征,后续土地市场有望回暖带动卖地收入回升。
另一方面源于卖地收入是分期支付,不论是去年房企买地的尾款还是当前的土地成交“首付”,整体上均表现的相对较弱,预计卖地收入仍将承压一段时间,后续随着房地产市场平稳向好发展带动土地市场的整体回暖,卖地收入有望渐进回升。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对较慢主要受卖地收入低迷拖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形成的支出同比-15.7%已有体现。
在卖地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新增专项债发行保持较快水平,截至3 月上旬已经发行约9800 亿新增专项债,占全年38000 亿专项债的25.7%。
2023 年财政预算报告出炉,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协同发力2023 年3 月6 日全国财政预算报告披露,定调全年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工作重点则是与各类政策做好协同,达到更好政策效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1)“加力”层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相比于自身加力,协同发力更为重要。《预算》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工作重点聚焦四方面:
1)扩内需,促消费要求财政政策要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社保等手段促进收入回升,稳投资要求发挥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领,货币财政政策协同值得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工具已有表现。
2)优产业,产业基础再造和强链补链是核心,具体落实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上,我们在此前2022 年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中对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有具体分析,财政政策更多服务于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发挥引领和杠杆作用,提升科技与产业政策支持。
3)保民生,重在与社会政策配合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搭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社保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4)守安全,服务于统筹发展与安全要求,财政政策在国防、外交、政法等领域的支持有望提升。
产业政策驱动结构转型是未来主线,23 年关注中国特色财政货币新机制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依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为“告别房地产,拥抱制造业”,近年来,国家重大规划积极部署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3 财政预算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我们认为,产业政策驱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但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财政收入不足、货币政策宽信用体量不够、经济增速承压等问题,核心解决之道在于财政货币的有效配合,未来将逐步形成产业政策驱动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的政策格局。
2023 年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构建中国特色财政货币配合新机制。2022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我们认为2023 年将进一步强化货币与财政的协调配合,与海外多个经济体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为财政提供融资不同,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货币配合新机制”将体现为相关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准财政”属性,为实体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其中部分准财政工具在2022 年已有体现,先后动用了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政策性银行金融工具等等。我们判断2023 年,“新机制”将侧重于以下两个领域:其一,再贷款资金继续强化支持制造业;其二,PSL 资金放量、支持新市民公共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再贷款资金继续强化支持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重大规划积极部署制造业发展,我们继续提示“新制造稳增长”格局的开启。产业政策定调下,金融信贷政策也已积极引导资金定向支持,预计2023 年进一步发力:1)通过再贷款资金投放继续强化对制造业的支持,2022 年创设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可能进一步增加额度,央行也可能创设更多细分领域再贷款工具,实现更加有效的精准滴灌;2)预计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其支持领域及金融机构存在扩围可能性;3)制造业中民营小微企业占比高,预计金融政策继续多措并举支持民营小微企业。
PSL 为新市民公共基础设施及新基建提供资金支持。基建领域仍需“准财政”工具重点支持,我们预计2023 年央行将继续增加PSL 投放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基建领域提供资金,专项建设基金作为资本金可能续期或常态化实施,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除传统的狭义基建外,我们认为发力方向将集中于两个领域,其一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体育设施等;其二为以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为典型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超预期下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