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正文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财政身份转变 聚焦内生需求

扫码手机浏览

主要内容:综述:风险缓和、政策聚焦、目标合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较2022年对经济形势定调实际更为积极,在防疫政策快速优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未再提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是定调于“经...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作者:王胜,屠强,贾东旭

主要内容:
综述:风险缓和、政策聚焦、目标合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较2022年对经济形势定调实际更为积极,在防疫政策快速优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未再提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是定调于“经济企稳向上”,只是“基础尚需牢固”,主要聚焦强调需求不足。在“需求不足”的矛盾面前,政策主线也由去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延续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且本次政策基调更强调“针对性”。在风险压力缓和、政策更针对性扩内需背景下,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0%实为合理,考虑到往年地方目标高于全国目标,本次目标基本符合预期。
货币财政:财政身份转变,货币无快速收紧之虞。1)财政政策:宏观经济矛盾从“供给冲击”转向“内需不足”,财政方向从减税退税转向稳定政府消费。《报告》对财政政策定调延续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表态,并上调财政赤字率0.2 个百分点至3.0%,符合预期。但财政发力方向明显改变,由于宏观经济矛盾由“供给冲击”转向“需求不足”,政策重点也由给企业大规模减税退税转向稳定政府消费,或成为和2022 年最大的不同。同时需要注意,2021-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内部或结存1.3 万亿,即使土地出让金收入压力较大,政府性基金调入规模减少,也可保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强度。2)货币政策:注重精准,1.2 万亿再贷款额度尚未使用。货币政策同样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基调,强调“精准有力”,并提出“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M2 增速异常高增现象可能不再。但2022 年新增部署的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工具额度中仍有1.2 万亿未使用,或将适度对冲央行上缴利润结束的影响,保障基础货币增速不至于失速下行,今年流动性环境并无快速收紧之虞。
外贸:政策力度退坡或也因供给冲击压力缓和。外贸表态由去年“多措并举稳定外贸”转变为“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政策力度退坡主要因为供给压力缓和,近期生产、出口高频数据加快反弹,上半年工业生产加快恢复有望支撑出口不至于失速下行。
内需:提振就业促消费,地产优先稳投资。1)消费:就业目标上调,改变居民收入预期以提振消费,《报告》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首要抓手或还在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上调100 万至1200 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消费需关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背后的政策含义,近三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回落,是压制消费的主要原因,不排除财政政策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有针对性的举措。2)地产:优先稳定供给侧,推动投资竣工回补。政策关于地产风险的定调更关注供给侧,通过“保交楼”等政策稳定房企信用融资,推动地产投资竣工回补以稳定年内GDP,需求侧政策变化不大。3)基建:
稳增长力度最大阶段过去。新增专项债3.8 万亿低于去年实际发行规模约2400 亿,《报告》更多关注在“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2023 年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中,信用融资等金融杠杆或成为主要支撑点。我们下调全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至6.0%左右,其中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10%左右的较高增速水平,但下半年或有较大下行压力。
产业政策:能源保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本次产业政策对于“双碳”的表态略有弱化,而是更强调重要能源“增储上产”,保障能源安全、避免“运动式减碳”仍是稳定我国工业产业链的主要抓手,我们维持今年PPI 全年-1.0%判断不变,工业品通胀压力将明显缓和。近几年全球技术进步放缓,我国面临情况也较为严峻,因此本次《报告》突出强调科技创新要“聚焦自立自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